时间:7月22日~7月25日

带队老师:徐丽玲、俞一献

团队负责人:严宇乐

团队成员:黄丽娜、牟易安、孙东浩、舒慧、王刘阳、杨予希、张奥鹏(按姓氏拼音顺序)



 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,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,由点及面、迭代升级,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,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,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蕴含的发展理念、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,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赴常山“溯源究古道,振兴力千‘菌’”实践服务团深入球川镇东坑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研。




 依山傍水优化资源配置,‘千万工程’引领农民增收

7月22日,服务团成员深入东坑村调研。球川镇党委副书记(挂职)姚斌、球川镇团委副书记郑云鹏、东坑村村支书、主任廖端泉以及东坑村副书记廖路遥等与服务团成员展开亲切座谈,并对服务团的到来表达欢迎。会上,廖端泉介绍了东坑村的基本情况,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,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对乡村振兴进行深层次探究,全方位了解东坑村,增强社会各界对东坑村的关注度,为东坑村的发展建言献策,以工作实效助力俵口乡村振兴。





劳动体验促新知,辛勤耕耘铸希望

7月23日上午,实践团成员走访调研了东坑村食用菌产业园。2021年,在球川镇政府的支持下,东坑村从江山市引进了种菇专业户徐中明,双方签订了共建东坑村共富菇园合作协议,由省供销联社提供的30万元扶持资金全部用于购买菌棒和菇园管理,村集体获得40%的分红。根据合作协议,徐中明每年还要扶持不少于10名低边农户增收。东坑村村两委会高度重视产业园,把产业园作为“党建统领共富示范项目”打造,产业园采取“村集体+承包户+低收入农户”的多方互惠合作模式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徐中明的带领下,实践团成员还体验了竹荪的采摘过程,感受收获过程中背后的不易。




7月24日下午,实践服务团跟随民宿老板徐中明先生参观了村里烘干竹荪的房子。房子整体密不透风,内部单独隔开一个空间用于烘干,温度很高,堆满了一层层装着竹荪的铁架子。随着铁架子被层层取下,实践服务团也体验了一把拾掇到装袋的过程。





乡村融入理论宣讲,党建凝聚红色力量

7月23日上午,实践团成员来到东坑村村委,黄丽娜、严宇乐和牟易安为东坑村的村干部集体以及党员同志作了题为《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聆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声音》的理论宣讲,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送到群众中间。




7月23日下午,实践团成员赴球川镇人民政府,开展了《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聆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声音》理论宣讲。实践团成员从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引入,详细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全会明确的重大原则、改革主题、关键牵引、价值取向和改革方法论,并且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入解读、分享了学习感悟,使干部人才对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”相关知识入脑入心。





百行百业不改奋斗底色,千家万户共创乡村振兴

7月23日下午,实践服务团来到了常山森力家庭农场、常山豪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调研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。毛荣良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农村情况和食用菌产业。作为食用菌行业的老兵,毛荣良在这一领域奋斗三十六载,熟练掌握猴头菇、灵芝等食药用菌菌种培育与规模种植技术,曾先后荣获“浙江省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”“首届省级乡村工匠名师”等称号。

“作为常山脱贫致富的产品,食用菌在乡村振兴方面不会缺席”,谈到食用菌的发展前景,毛荣良认为自己有动力、有激情、有信心去继续做大做强。同时他表示,食用菌产业应该与现代发展潮流相衔接,让年轻人有想法、有目标、有所行动。




7月23日晚,实践服务团在“古道竹居”民宿采访了东坑村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徐中明。2023年6月,徐中明承租了原本经营不善的“古道竹居”民宿,进一步盘活村集体资产。徐中明表示,自己只是起到一个带头引导的作用,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回到农村、建设农村,将东坑村产业的优点放大、扩大销售渠道,让产品走出去,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,融合各种资源,促进东坑村经济的发展。




古道赋能文旅发展,古寺寻源初心不变

7月24日,在东坑村村支部副书记廖路遥的带领下,实践服务团爬上村中古道,于深山中体悟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的意蕴哲理。在山脚,实践服务团见到了筑在河道上的乐善桥,桥上覆盖着茂密的植被,书记说,再过一段时间等“修路节”到来之时,各地的村里人们便会自发回来修葺路基、清理杂草、疏通水道等,维持古道石路的规整结实。“修路节”也逐渐成为村里的命脉,体现着邻里互相帮扶,共建美好乡村的文化愿景,传承有三百年之久。实践服务团最终来到了山上的乐缘寺,通过对乐缘古寺主建人廖端厚的采访,实践服务团揭开了古寺的“前世今生”,了解到了寺主廖端厚对家乡深切的热爱。




在采访中,廖师父表示,当初自费重建古寺主要是因为心中对佛教文化的向往,是对传播佛教信仰的信念。现在盼望着能够传播推广本土文化,深挖村里的资源,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创新路,并以此更好地回馈社会。廖师父十分支持将乐缘寺以及古道推广出去,“希望将景点打造好,把信仰传承下去。”廖师父向实践服务团回答道。



24日下午,实践服务团从村口的李渔文化主题公园一路走到古道文化展览馆。在展览馆内,负责人严宇乐为实践服务团详细讲解了古道的起源文化、改造情况以及现代的旅游景点设计情况。承载着经济发展的古道历经百年风吹雨打,深深地镌刻上了时间流动的痕迹,但是东坑人民对于古道的保护、爱护、珍护始终如一。实践服务团见证了古道的历史剪影,仿佛跨越时空,对于古道的形象有了更丰富的发掘,对于古道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也有了更深刻的启示。





携手并进弘扬助老篇章,微光成炬点亮志愿理想

7月24日上午,在东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幸福食堂内,实践服务团队联合常山阳光志愿者协会开展“夕阳行”志愿活动,为东坑村老人送去点滴关爱与健康照顾,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。实践服务团深入老人群体中去,为他们分发礼品、进行常山县地名文化宣传、反诈骗反邪教宣传等,收获了村民以及志愿者们的一致好评。





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,实践服务团还采访了多位阳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:虽然来自社会的不同岗位,但他们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依托村内基层服务阵地,积极参与爱心助老孝老活动,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实践团成员们也意识到,要实现精准帮扶、全面帮扶,离不开活动组织者的清晰规划和志愿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。







同村比对共谱农乡致富曲,上层指导建设时代新图景

25日上午,实践服务团前往大桥头乡人民政府,与大桥头乡综合信息指挥室(党政综合办公室)主任毛昌飞开展会谈。以大桥头乡新乡贤共富菇园农业项目为切入点,实践服务团了解到,新乡贤共富菇园区共有种菇大棚32个、出菇层架380个,配备观光大棚、烘干房、冷库等,占地约35亩。预计全部投产后,每年可种植40万袋,实现村集体创收20万元,带动村民多维创收约30万元。

在此基础上,新乡贤共富菇园推出“新乡贤+村集体+第三方+村民”的合作模式,即由新乡贤出资建设菇园;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;引进第三方进行指导、负责技术支持;村民以土地入股,最终按比例共享收益。在未来,新乡贤共富菇园准备以数字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赋能食用菌种植业,通过打造菌类基地、创建研学精品等方式增收增效,加快强村富民步伐。通过交谈,实践服务团深入了解了同类型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,对于东坑村共富菇园的建设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规划。




25日下午,为探寻文旅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,实践服务团来到了打响“音乐徐村”的文化金品牌的金川街道徐村,与常山县金川街道徐村村支部书记兼党工委委员、常山县劳模叶继强展开访谈。叶书记与实践服务团介绍说,在物质层面,徐村的就业率高达99%,村里大多数人都拥有多份收入,基本每一个可以劳动的人都拥有自己的工作。人们参与村内项目分红,每年还有额外增加的收入;在精神层面,徐村通过产业发展转变了村民的思想,人们想法更加包容,村民关系更为融洽,生活质量提高,衣着打扮言谈都更为时尚,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。这对他来说就是共同富裕。“要对老百姓有发自内心的爱,才能够做好这件事。”

当问及如何留住村里的年轻人,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时,他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:以人为中心,把牢村子发展大方向;从基层出发,保障收入和就业;注重村风建设,打造对外良好口碑。叶书记的详实介绍为实践团在文旅品牌、活动的打造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,同时也引导了成员们对于一个村庄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、走上新时代高速发展快车道的思考与启发。




在常山县农业农村局,实践团就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对产业发展科科长张志慧展开访谈。张科长表示,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,正加快构建农村产业体系,推进农村现代化转型。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始终贯彻“打造‘八个一’,一切为了U”的原则,专心务农,衷心为民,在落后村做好帮扶对接。

张科长表示,村干部首先是要有想法,并且能够配套政策,对接好的项目,才能有资金的配置,村经济才能活起来。“我们将不遗余力支持有想法的村,有意愿、有决心去搞项目的人。”




古道连缀文化土壤,农创奠基发展导向,共创凝聚共富力量,时代青年大有可为。一路走来,实践服务团以赤子之心厚植乡村振兴的沃土,为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诗篇贡献青春力量。成员们认识到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,需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,顺应产业发展规律;针对东坑村现有状况,应立足当地特色古道资源、森林资源以及农家资源,拓展食用菌产业的多种发展渠道,向广度深度进军,朝着“产业+文旅+养生”的大方向,走好一条因地制宜、可持续发展的三产融合之路。